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他自掏腰包調查深澳灣 這些發現太令人驚豔了(2018.09.23聯合新聞網)

影/他自掏腰包調查深澳灣 這些發現太令人驚豔了


2018-09-23 21:53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即時報導
這個暑假,潛水教練王銘祥自組深澳灣調查小組,船資油錢氣瓶全是他自掏腰包,王銘祥說,台電要在這裡蓋深澳燃煤電廠,對外稱這裡沒生態,他常在這裡潛水事實不是這樣的,這次調查不但解開軟絲消失之謎,還發現去年首次被紀錄到的生物指標龍女簪,大快人心,他希望這處北部最大的珊瑚群能保住。
他們調查時曾遇到海流很強,人被流走,他趕緊把人撿回來,有驚無險,還有人下潛到40公尺,水太深產生「氮醉」,好像喝醉酒很危險,還有人被浪打到像在洗衣機裡一樣的翻滾,回想起來很辛苦,但很值得。
在這裡他們發現稀有生物,也是生態指標的「龍女簪」,還有一個足球場大的柳珊瑚區,上頭掛滿軟絲蛋,原來軟絲沒有消失而是跑來這裡傳宗接代,他感動的快哭出來。
龍女簪是去年國內首次記錄到的物種,就在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護區被發現,沒想到深澳灣也有,他們抓到一隻活的,讓學者帶走研究。巧的是,新北市政府請人拍攝深澳灣紀錄片,也發現龍女簪的蹤跡。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指出,龍女簪是很特別的指標生物,它吃棘穗軟珊瑚,它的出現代表那裡棘穗軟珊瑚很多,生態比大家想像中的好。
王銘祥有個外號叫軟絲爺爺,他在基隆海域復育軟絲10餘年,近年發現他做的人工產房很空虛,來產卵的軟絲少了,一直找不出原因,沒想到這個答案也讓他在深澳灣找到了。
王說,軟絲秘密基地在一個緩斜坡下去,一整片,水深20到25米,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那裡作業,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場域,這裡的柳珊瑚區有一個足球場大,但它就在深澳電廠離岸堤預定地上,電廠蓋了這個棲地一定毀滅,軟絲傳宗接代的地方沒了,他再努力復育十年也不及電廠一夕破壞。
這個暑假,潛水教練王銘祥自組深澳灣調查小組,有驚人發現。圖/王銘祥提供
這個暑假,潛水教練王銘祥自組深澳灣調查小組,有驚人發現。圖/王銘祥提供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那裡作業,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場域。記者吳淑君/攝影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那裡作業,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場域。圖/王銘祥提供
去年國內首次記錄到的物種龍女簪,也現身在深澳灣,令人驚豓。圖/海科館提供
去年國內首次記錄到的物種龍女簪,也現身在深澳灣,令人驚豓。圖/海科館提供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
王銘祥在深澳灣發現一個足球場大的軟絲秘密基地,因為那裡是很深的航道,不會有漁船在那裡作業,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場域。圖/王銘祥提供
這個暑假,潛水教練王銘祥自組深澳灣調查小組,有驚人發現。圖/王銘祥提供
這個暑假,潛水教練王銘祥自組深澳灣調查小組,有驚人發現。圖/王銘祥提供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走進亞洲核風暴(轉載自主場新聞,來源: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

走進亞洲核風暴

2014-7-16 6:59:31


後福島時代,中國、日本、台灣等與香港相鄰地區重啟核電,20年內核能增幅最高估計逾200%。台灣正面臨廢核四問題,香港如何從中汲取經驗?

撰文:李以莊  攝影:陳宗怡

距離台北市中心不到60公里外的新北市貢寮區,兩座偌大的核電廠房,正位於海邊的山腰上。這座足足花了15年才建成的「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見證台灣15年來,從戒嚴到民主化的步伐,經歷過兩次的政權更替。隨著不同年代的政治環境變化,核四曾被勒令停建,卻又再被要求復建。
台灣政府原訂於本年底進行試運,若通過安全檢查,最快於明年進行「商轉」(正式供電並收費的商營運轉),但激起民間強烈反對。台灣最大的金融機構的富邦金控集團,董事長夫人陳藹玲公開表態反核,逾萬群眾上街反對,核四商轉進程,再被推延。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於去年2月25日宣布,核四商轉與否,交由全民公投決定。

公投日期未定,核四現時啟用與否仍然成疑,但如何保存廠房及經已購買的原料成為問題。負責建造及營運的台灣電力公司,預計今年8月底向原能會提出封存計劃及燃料束處置方式。

而在民間,擁核及廢核人士的爭論仍未冷卻,雙方透過公開辯論、諮詢會,累積民意,無論在核安全、經濟效益等問題上,均互相駁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更於今年4月27日,舉行反核四大遊行,逾1.5萬人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於當日,發表報告,指核能存廢爭議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民意衝突」。

「你說核四會為台灣帶來危機,那廢除核四對台灣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經濟危機,」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台灣電力公司董事吳再益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台灣有98.4%的電力資源,油、煤、天然氣,都是進口的。2000年,進口成本佔台灣GDP大約4%,到了2013年,是14%。根據燃料漲價趨勢,台灣何德何能承受不斷上漲的進口能源升幅?」

「經濟誘因」是負責營運核四的台灣電力公司一直堅持的立場。根據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及台電提供的資料,備受爭議的核四發電成本,若攤分為40年使用期來算,加上發電燃料及維修等的費用,約為2元台幣/度(約0.5港元),與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向大亞灣購買的核電價格(0.47港元/度)相約。台電表示,若停建核四,台灣選用碳排放量較低的天然氣作發電燃料,每度電價需要5.6台幣(約1.25港元),卻比香港現時的0.89港元高出很多︰「台灣是一個島國,沒有管道,必須要靠船運進口液化天然氣。光是運費,已比天然氣本身售價高,」吳再益解釋,按現時美國按管道輸送的天然氣為4.6至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mmbtu),但若由美國運往台灣,液化、儲存、船運、再氣化等的工序,光是工序成本就要7.4至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比天然氣本身售價更高。因此,即使美國最近宣布大舉開發頁岩氣,反核人士預計會令天然氣價格下跌四分之一,但吳再益認為︰「案例不適用於台灣。」對於電價成本的問題,由多家國際核能設備生產商組成的全球核能組織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回應本刊指,「核能普遍是現時最經濟的發電能源,對於一個需要大量購入化石燃料的城市而言,核電通常是最便宜的選擇。」而國際原子能機構則認為,「不同地區的能源價格都會有差別。」

除了成本價格,對台電更為迫切的,是廢除核四造成的負債,將會令這家主宰台灣電力的公費民營公司,面臨破產。台電回覆本刊查問時指,截止2014年3月,核四的實際預算支出為2770億台幣,但由於工程屬於建造中工程,不屬於可營運資產,故是項投資從未計入台電損益表。但若公投通過全面停建核四,該筆逾2770億新台幣的支出,則需按台灣會計法全數轉為損失,而按台電於2013年底的2085億台幣的累積虧損,再納入核四的損失,台電的虧損將高達4900多億台幣,超越台電3300億元的資本額,按台灣公司法,將宣告破產。「但現實情況又是,我們可請求政府增資,或是向我們的最大債主台灣銀行,尋求幫助,」吳再益說,「不過,無論要求政府增資還是銀行幫助,所付出的,都是納稅人的錢,因此停建核四的經濟代價,都要由全台灣民眾攤分,每個家庭,就要為此付出5萬元代價。」

台電打出「經濟牌」,希望說服民眾支持,公投通過核四商轉,但反對項目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發表報告,將台電沒有納入計算的成本,包括核電廠除役以後修復成本、核廢料處理費用等加上,指出核四營運40年,未來仍需投入1兆1256億新台幣。「我們還未計算環境修復成本,核電廠衍生的其他開支、對環境的污染、處理的成本等,台電都沒有計算在內,因此,台電光說核電多便宜、成本有多低,都是低估了後續處理的成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向本刊表示,「如果一旦發生核災、或是輻射洩漏,修復及補救要付出的開支,更為可怕。」

反核人士認為,台電的所謂的「經濟誘因」,沒有考慮核軸射等問題的經濟成本。過往發生在福島及切爾諾貝爾的核事故已說明,修復核輻射對政府的經濟負擔巨大。對於核輻射的問題,台電曾於1990年至1991年間,委託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進行實驗,模擬位於萬里、距離台北火車站約22公里的「核二」廠輻射外漏,並進行有關擴散狀況的研究。「研究結果是,輻射在1至2小時之間就能飄進台北市中心,」徐光蓉表示,她現時出任反核團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學術委員召集人。她在最近的反核浪潮中,發布了一項有關台電與民營火力發電燃料消耗比較,結果發現,在燃煤發電方面,台電的機組在生產每一度電的過程中,較民營公司多用0.05公斤煤;而在天然氣發電方面,台電發每一度電,亦較民營公司多用0.02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台灣電力公司專業總工程師蔡富豐接受本刊專訪時承認有此問題︰「那是因為民營電力廠的比我們台電興建較晚,亦較先進,因此在生產力方面比我們老一代的機組更有效率。」

「所以,現在是應該去改進台電的機組,以免浪費資源,而不是把錢投進核四,」徐光蓉反駁。

對於安全性的考慮,亦是反核和擁核團體的主戰場。台灣反核團體「綠盟」,引述《華爾街日報》於2011年3月19日、即福島爆發核事故一星期後的報道指,「台灣屢屢被點名為全世界有最高核風險的地區。」該報道結合核能生產商組成的國際組織WNA的資料,進行全球核電廠地質風險評分,台灣四座核電廠共8個反應堆(爐),都被列為全球最高危核電廠之一。但WNA發言人Jonathan Cobb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按《華爾街日報》的調查方法,是以WNA有關核電廠的位置,結合有地震活動的世界地圖作評估,「但不是一個準確衡量風險的方法。」JonathanCobb指出,各地在建造核反應堆的時候,會考慮到地震風險,而造成福島核事故的原因,是因為福島核電廠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應對海嘯,亦沒有足夠的後備發電系統冷卻受災的核電廠。對於台灣的核四安全性,Jonathan Cobb指是屬於第三代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堆(GENIII),「數十年前已經發展的核電技術,提供很高的安全性。」

而歐盟的歐洲核安全監督組(ENSREG),亦於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對全球多個地方,進行核風險評估。台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亦於2013年,邀請歐洲核安全監督組ENSREG進行壓力測試(Stresstests),而台灣亦是亞洲惟一進行這項測試的地區。歐盟專家組確認,台灣的核四合乎安全標準,專家組及營運商,均找不到馬上要廢除台灣任何核電廠的短期問題。不過,專家組的報告卻「強烈建議」台灣的機組在應對海嘯、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方面,「要進一步改善。」歐盟能源組發言人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在專家組檢查的過程中,亦有檢視核四設備承建商(美國通用及日本三菱)在反應堆和電廠的設計,並指出其壓力測試標準,是專家組只是以「國際最好的標準」作類比,「如何利用歐盟的建議,加強核反應堆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是地區政府的應有責任。」

曾參與評估歐洲14國核電廠壓力測試的獨立核能安全顧問Oda Becker,應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Greenpeace)的邀請,為台灣核四做檢查報告,Oda Becker從去年6月起,連續2個月檢閱有關核四的三份報告─台電的〈台電龍門核能發電廠壓力測試報告〉、原能會的〈壓力測試國家報告〉,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所提的「同儕審查建議」,並寫下48頁的安全評估報告,批評台灣的核四電廠,沒有足夠能力應付天然災害

Oda Becker的報告指出,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床板塊中間的複雜位置,而台灣的東面,每年都會向西北面移動2.5至8厘米,而核四所在的台灣北部的龍門縣,正是位處於有極高危險性的區域,故核電廠的防震能力,非常重要。雖然台電董事吳再益接受本刊訪問時強調,若核四廠遭遇地震或海嘯侵襲,可引用蓄水庫的4.8萬立方米緊急用水,馬上冷卻反應堆,避免出現福島事件一樣的過熱爆炸。但Oda Becker的報告就指出,核電廠旁邊的蓄水庫防震只為0.4g(地表重力加速度),但台灣東部在1908年,已出現過7.3級地震,威力介乎0.23g至0.41g,故報告指,若台灣出現類似強度或更強烈的地震,蓄水庫可能會因為地震後流失過多水量,無法達至緊急備用的功能。

報告亦指出,核四在防範海嘯的設計亦有所不足︰台灣在1867和1918年,曾發生過海嘯,1867年發生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市海嘯,造成的浪高約7.5米,而核四防海嘯基礎,則參考此數據,設定為8.57米,而台電在興建核四時,亦僅針對100年一遇的洪水為基礎,違反ENSREG於福島核事故後,希望各國以一萬年一遇的特大型災害為基礎、設計安全系統的建議。

對於ENSREG的「強烈建議」和OdaBecker報告的批評,台灣電力公司專業總工程師蔡富豐回應指,外國專家來台考察的時候,由於核四仍未完全建成所有的防護設施,故令專家覺得核四在防災的設備上仍有不足之處︰「核四的興建過程中,一直有外國專家,包括美國GE等專家,都有到場考察及監督,每一個工序,都要紀錄,及後要上報源能會批准通過,是很嚴格的程序。」而台電董事吳再益亦再三解釋,由於核四建於龍門縣的高山上,而台電亦計劃設置14.5公尺的海嘯牆,認為有能力應付海嘯侵襲。

對於安全性的評估,由於台電與反核團體所用的安全基準不一,各有各說法。不過,由綠盟統計媒體報道以及官方數字得出,核四由施工至今,共出現512件大大小小的違規事件。包括123件施工不當、62件爐心熔毀的疑慮,其中,台電更曾經私自更改設計,被原能會罰款1920萬元新台幣。民間數字如此,官方原能會的網站,亦有載列核四由1989年開始建設至今,共44件被原能會確認為五級違規或以上的事件(一級為最嚴重事件,無安全顧慮且未達五級違規之事項僅列為注意改進事項,不在網頁公布)。

即使在行政院決定,從新計劃啟動核四公投的2013年,亦出現施工人員執行系統管路檢修時,未按規定完成掛卡程序而擅自操作閥位,原能會更直指「類似違反掛卡規定事件重複發生,顯示人員安全文化仍待提升。」多次的違規事件,台電總工程師蔡富豐回應表示,是因為台灣對核電廠的檢查機制要求高︰「在台灣進行核四工程,就是每一個程序、都要上報原能會,很透明、很公開,而原能會如何處置,亦會向民間公布,因此大小案例都有羅列,予人『很多』事故的感覺。」不過,再被問到台電在核四議題上,因為工程多次違規而未能說服公眾而負上責任時,蔡富豐坦言︰「我們在過去的工程上,的確是有些疏忽,有監管不善的問題,致令工程期間出現一些人為錯誤,我們是有責任;且在宣傳上,我們反應也比較慢,但現已成立專責小組,一有核四的不實指控,我們會馬上回應。」

行政院核四公投後,即遇上民間反核團體反撲,而台電及政府官員代表,亦於各場合,包括記者會、公開辯論會上同一陣線。但蔡富豐對政府的工作亦有不滿︰「因為政府對民眾,有關輻射的教育太不足、太少了,民眾對輻射不理解,輻射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究竟多少才對人體造成傷害,很多人都不明白,因此會被一些人利用,作為反核的說法。」

香港特區政府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就曾推出以「輻射:時刻在附近,生活一部份」的宣傳短片,試圖減低市民對輻射的疑慮,但卻惹來香港市民更大的反彈,網絡上有不少人質疑香港政府拍攝宣傳片的動機。綠色和平香港分部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就表示:「很多時候政府和核電行業都將輻射視為安全,或者強調不會影響人體的『即時』健康,這與醫學界目前所得的建議是相左的。」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的建議,在低於100毫希的輻射下,輻射的增加與因輻射罹患癌症或遺傳病變的機會增幅成正比,即輻射越高,患病機會越大。香港核電投資公司的資料顯示︰「居住在高達100毫希的輻射地區的人,可能有8萬分之1的額外致癌機會。即居住在該地區的8萬人之中,可能會有多1個人患上癌症。」而市民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曝露在自然的環境下,很少會接觸超過1毫希的輻射,但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僅第3天,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已對外公布,已經有28名參與搶救核電廠的前線員工,遭受100毫希以上劑量的輻射。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於去年9月24日發表的報告,核電仍會是未來20年增長最多的發電能源︰由2013年至2030年,IAEA專家對全球核能源增長最高的預測,由現時的373GW(gagawatts十億瓦特),增長至722GW,增長率為94%,接近全球現時發電量的一倍。而對全球增長率最低預測,亦有17%。

報告亦指出,亞洲國家會是此後20多年間,核能源增長最快的國家,預計會由現時的83GW,增長到147GW至268GW,增幅介乎77.1%至222.9%,高於全球增長。「雖然2011年日本福島出現核事故,令我們預期核能發展的步伐會放緩,但發展仍是會持續,特別是在亞洲國家,」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言人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

但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政府在計劃興建核電廠時,皆遭到民間、本地以至國際環保組織的反對。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於南韓、香港、台灣及日本的分部,接受本刊採訪時都表示,對該地區核電廠的安全性抱有疑慮,並多次籌辦反核示威。

被IAEA點名為發展核電最積極國家之一的南韓,在福島核災前,已不斷發展核能發電與核電產業,在福島核災後,立場仍維持不變。根據IAEA的數據,南韓現時有27.62%的電源來自核能,有23個正在運作的反應堆,在建的亦有5個。而南韓政府對外公布的未來十年目標,計劃持續擴充核能,並規劃2024年電力裝置容量中,核能佔比由2010年的24.8%提高至31.9%。

南韓的核能發電,除了為本土帶來佔比曾高逾30%的電力外,其技術亦是當地正在發展中的重要輸出產業。在2009年12月,在前南韓總統李明博「御駕親征」的加持之下,以「韓國電力公司」(KEPCO)為首的企業聯盟,擊敗法國、美國等傳統核能成熟國家的核電公司,獲得阿聯酋總價約400億美元的核能發電廠建設與營運案。這是中東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合同之一。亦是韓國核電技術出口的首例,KEPCO此舉令韓國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核電輸出國。被全球核能組織(WNA)列為「核能技術主要出口國」。李明博離任前更宣稱,希望至2030年前,南韓可對外出口80台核反應堆。

作為鄰近、視之為競爭對手的台灣,政府及台電對此案例均視之為值得參考的對象。如台電在2011年發布的《推動電力整合資源規劃之研究完成報告》,就有提及南韓藉整合核能的做法︰「南韓與台灣同為高度仰賴國外進口能源國家,持續朝降低對化石燃料的倚賴、提升能源獨立等目標方向邁進。故觀察南韓的做法,可作為台灣未來參考之借鏡。」與台灣電力公司一樣,同樣是國有資本持有的「韓國電力公司」,亦是對外宣稱核能發電的成本,每度3.91韓圜(約0.03港元),比使用進口天然氣每度21.53韓圜(約0.16港元)的成本要低得多。「南韓的天然氣,在經濟層面上而言,競爭力很低,」綠色和平東亞分部(首爾)氣候及能源項目主任DaulJang接受訪問時表示。

但在2012年,剛奪得阿聯酋訂單的KEPCO,其子公司「韓國水力原子能公司」(KHNPCO)就被揭發有做假醜聞。根據彭博社2013年5月28日的報道,主管南韓全國的電廠營運,當中包括核反應堆的「韓國水力原子能公司」,被一封匿名信,揭發公司於2012年2013期間,使用偽造安全認證的零件,致令國內兩個核反應堆馬上被勒令停工,而一個在建的、以及另一個正在維修的核反應堆,亦馬上停工再作檢測。而造成的後果,除了是KEPCO股價下跌3.2%外,更嚴重的是,令韓國的23個核反堆停運再作檢測,令國內出現「意想不到」的電力短缺。總統朴槿惠在接待外國客人,包括Facebook的行政總裁(CEO)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時,亦要關閉總統官邸的空調。

這場令南韓在本土以至外交層面上都暴露其短的核電醜聞,「令南韓民眾對核電存有戒心,並促使政府重新審視。」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張在炫(DaulJang)表示,由於南韓的兩個核電廠集中的區域,古裡(Kori)和蔚珍(Ulchin),是「全球惟一有多於8個核反應堆高度集中」的區域,而以古裡為例,在30公里直徑中,就有多達340萬民眾聚居。「近年的一連串醜聞,例如安全證書做假、官員與電力公司勾結等等,均令南韓人憂心,所謂的原子能工業安全文化,是否真的存在?」

綠色和平曾於2013年8月1日,發布一項研究,揭示按全球各國法律(印度除外),若發生核災後,當初負責興建核電廠的建造商都毋須負責,反而,負責營運的本地公司才是責任的承擔人。以台灣為例,按《核子損害賠償法》,若核災發生,台電便要承擔責任,而負責建造的承包商美國GE及三菱,都有免責特權。根據美國GE總裁John Flannery接受印度《福布斯》(Forbes)於2013年的專訪說︰「如果印度的法例要求承包商分擔賠償責任,我們不會參與印度的核電生意⋯⋯,我們不過是一個企業,絕不能承擔這個責任。」這免責條款遭到壓力團體質疑,企業為生意而將不及格的機組盡快通過,以取得利潤。

不過,有不願記名、但負責營運核電的公司高層向本刊解釋︰「因為承建商營造的機組都是按國際安全標準組裝的,但若營運者的人為錯誤而引發核事故,要承建商承擔責任則有欠公平。打個比喻,我公司造了一個很安全的LPG汽罐,但有人錯誤使用或蓄意引爆它,那是不是我要負責?」對於被指會因利潤而忽視安全考慮,「那更不可能!國家在參考企業投標時,都會考慮企業過往有沒有出現過事故,在商業世界,安全性就是吸引別人選用的商標。」

承包建造台灣核四的美國GE和日本三菱,正是建造福島核電廠的兩大承包商。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地震和大海嘯後,東京電力公司多次聲明,位於福島的核電廠「處於安全水平」,但隨後第1、第2、第3號機組接連出現爐心熔毀,甚至發生氫氣爆炸事件,最終導致輻射外洩,受污染的土地,至今仍未完全修復。負責調查的日本官方監管核電組織「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Nuclear Regualtion Authority),接受本刊訪問時說,事故原因主要是由於地震的損害,導致電力中斷;加上海嘯的洪水,令緊急使用的發電機和控制電路版失去控制。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判定,是海嘯帶來的巨大洪水高度,「超過早前設定核電機組時專家的預測」。雖然民眾對核輻射威脅仍猶有餘悸,但三年過後,日本內閣於今年4月11日,通過新的能源政策,決定重啟核電,但未有具體計劃。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表示,已相應福島事故,建立一套最新的監管標準,務求要令國內所有核電機組,都符合國際最安全標準。但縱使如此,日本的反核聲音仍然強大。日本反核團體就關西電力公司(KEPCO)重啟大飯(Ohi)3、4號核電廠的案件入稟當地法院,結果,福井縣法官於今年5月21日裁定,大飯核電機組無法承受得起地震的潛在衝擊,禁止關西電力重啟發電廠。本案例是日本民間團體挑戰核電公司的首次勝仗。

在南韓、台灣及日本,當政府計劃啟動原子能發電方案時,都受到民間及環保組織的反對,然而,各地民眾皆擁護及支持的,就是風力、大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南韓,一個支持核電發展的團體「韓國原子能推廣機構」(Korean Nuclear PromotionAgency),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做的調查發現,超過58%民眾支持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的發電來源。而反核團體「韓國環保運動聯會」(Korea Fede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s)於去年11月的調查亦發現,多達45.2%民眾,接受若不發展核電就需要承擔電費加價的假設。「但現在面對的問題是,政府的能源政策過於短視,而且為了發展核電,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情況束於高閣,」駐韓國的綠色和平環境及能源項目主任李炫淑(Jude Lee)表示。

綠色和平引用南韓政府公布的數據,政府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額持續降低。由2011年的1.3萬億韓圜,降至2014年的8020億韓圜。而由2010年至2013年的可發電量,可再生能源只有1%至3%;2013年的實質發電量,亦只有3%來自可再生能源。

正銳意重啟核電的日本,根據「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會」(Japan Renewable Energy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2012年有8.8%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水力發電貢獻7.6%。彭博社今年4月7日獲得的78頁有關能源的草案顯示,首相安倍晉三的未來電力發展藍圖中,將特別設立可再生能源部,促進各政府部門對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彭博社報道還特別提到,東京新聞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9%的受訪者,贊成逐步淘汰核電。「對清潔能源的發展,可抵銷環保人士對政府重啟核電計劃的反對力量,」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向本刊表示。

而在台灣,按台灣電力公司的資料,若包含抽蓄水力的再生能源發電,2010年為3.36%,發展至2013年,皆僅得4.2%。若扣除一般被認為是不利環境的抽蓄水力,就只有2010年的2.12%發展到2013年的2.93%。「三年間只增長0.81個百分點,可見台灣政府、台電都沒有誠意去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接受採訪時表示。

周桂田在2012年6月,進行一項有關台灣氣候變遷風險的研究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高達81.6%的受訪者願意捨棄價格較低的核能,而「以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當中,只有12.2%受訪者表示不願意。亦有高達58.5%受訪者不同意以核能替代火力發電來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僅有34.1%的受訪者對使用核能,減少二氧化碳表示同意。「如果政府真的是按民意,而不是企業利益角度來考慮的話,就應該增加可再生能源發展,而不是光靠發展核能。」

而事實上,台灣政府早於2009年推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台電及民營電力公司,於203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容量佔比提升至12%至15%;而總發電量佔比亦要提高至8%至10%。台電在考量發展各種可再生能源時,如風力發電,就表示「台灣優良陸域風場多已開發,未來難再有較大規模計畫。」而太陽能方面,則「目前技術言,太陽光電仍無法克服陰雨天發電出力的問題,仍屬間歇性能源,無法接受調度。」台電總工程師蔡富豐亦指出,台灣民眾一般都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但若真的實施選址,卻又遭到當地居民反對,「不要在我家後院」的觀念,也阻止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台灣不像德國、法國一樣,位於大陸,當這些國家無法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時,可透過電網向鄰近國家買電,但台灣是島國,若然缺電,應該往哪裡買電?」

「台灣政府是用舊的思維來判斷新時代發展,當然覺得處處為難,」周桂田承認,台灣在風力、水力發電上,可能仍面對大自然的客觀條件,未能為本土提供大量穩定的電力,但他援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述,指出隨著經濟往高科技發展轉型,「未來的高科技企業,就是台灣政府非常希望引入的一批,它們的大樓,都會配備太陽能發電、小型風力發電等機組等自行發電的能源,若用不完,便可透過電網,將剩下來的轉賣出去。」

而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去年11月27日宣布停止投資核電,更是為反核及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陣營打下強心針。世界銀行總裁金墉指出,希望2030年前,讓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倍增,每年會向42個全球最窮困的國家,投入6000億至8000億美元,而這些經費,都只集中投資於地熱發電、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上,絕不支持核能發展。事實上,早在2011年,世界銀行一個的研討會上,已經得悉世界各國對核電存廢,存有極端相反意見︰「世界銀行不參與提供核電的計劃,我們認為,核電議題在各國,都是持續的、並極度難取得共識的對話,」世界銀行總裁金墉在新聞稿中指出︰「我們從緬甸的電力投資中,會快速獲得清潔能源帶來的紅利⋯⋯我們將會向投資人證明,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是他們不可錯失的投資良機。」

亞洲各國在未來十年會是大力快展核電的地區,但如南韓、日本及台灣等地區,政府發展核電都遭到民間強烈反對。惟多國民調顯示,民眾都願意提高電費以支持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但在現時技術仍未成熟的情況下,政府仍需與民眾協商既安全亦穩定的能源組合。

 評:經濟與能源安全發展的兩難,總覺得在經濟魔咒的宰制下,會不得不往便宜的方向走,希望政府多能長遠的為地球著想,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事,不需要去賭那個萬一,也不能只著眼當下的經濟利益。

荷蘭地震太頻繁 「格洛寧根地球運動」興起(紐時周報,轉載自聯合報)

荷蘭地震太頻繁 「格洛寧根地球運動」興起
【聯合報╱By STANLEY REED╱陳世欽譯】Dutch Earthquakes Unsettle a European Energy Source
LOPPERSUM, the Netherlands — Europe’s largest source of natural gas, known as the Groningen gas field , has long powered the economy of the Netherlands and has been a reliable supply of gas for Northern Europe.
But a half-century of extraction has reduced the field’s natural pressure , and seismic shifts from geological settling have set off increasingly frequent earthquakes — more than 120 last year, and at least 40 this year. Though most of the tremors have been small, and resulted in no reported deaths or serious injuries, they have caused widespread damage to buildings, endangered nearby dikes and angered residents.
Now the Dutch government is demanding that the field’s operator, a joint venture of Royal Dutch Shell and Exxon Mobil, curtail production, making the Groningen field much more than a local worry. The field accounts for about one-third of the natural gas produc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y reduction in output might be especially hard for the European economy to bear now that tension in Ukraine is making the receipt of gas from Russia uncertain and Moscow is pivoting its energy attention toward China.
People living atop the Groningen field are trying to cope with the on-the-ground consequences. Nienke Pastoor and her husband, Jaap, spent years restoring a 110-year-old farmhouse. But an earthquake in 2012 left cracks in the walls and inflicted more serious structural damage to the home of Mr. Pastoor’s parents across the road, causing them to suspend plans to swap homes to be closer to their farmland. “I have four children,” Mrs. Pastoor said. “If they go to sleep and it starts to shake,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The geological problems posed even by the traditional drilling techniques used here could provide fodder for critic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r fracking, which is being used elsewhere to extract gas from shale rock and has caused quakes in Britain.
As part of a three-year test, the Dutch government has ordered the joint venture that operates the Groningen field, Nederlandse Aardolie Maatschappij, or NAM, to cut production by about 20 percent from last year’s level. It has also demanded other corrective measures, including reinvesting some profits into the local economy.
About 150,000 people live above the field, which occupies about 9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field contributes as much as 12 billion euros, or $16.4 billion,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ach year, or more than 4 percent of its revenue. Shell and Exxon are thought to split around ?1 billion a year in earnings from the field.
Jan Willem Jacobs, NAM’s project director for the field, said the company accept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arthquakes and for fixing the damage they caused.
Many residents remain skeptical that anything will change .
“NAM has spoiled trust over the last 20 to 30 years, ” said Jacques Wallage, a former member of the Dutch cabinet and a former mayor of Groningen .
For much of Groningen’s first 50 years, the field was so prolific that it required little additional drilling after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he 20 or so production centers scattered about the countryside quietly did their work , sending gas into the national pipeline network and points beyond. Then came the earthquakes, beginning in the early 1990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In August 2012, a 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3.6, the largest so far, frightened residents and caused widespread damage .
“At that time, the region awoke to the real danger for this area,” said Albert Rodenboog, the mayor of Loppersum, who has helped coordinate efforts urging the government and NAM to take action.
The gas is trapped in porous sandstone deep beneath the ground. When the fuel flows to the surface, the rock contracts like a squeezed sponge.
In some places in the Groningen area, this contraction has caused the surface of what is already a low-lying area drained by numerous canals to sink as much as 35 centimeters. NAM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new water pumping stations .
NAM ’s new production ceiling, at 42.5 billion cubic meters, would still be higher than the 38 billion cubic meters a year that Russia recently agreed to supply to China.
T he Dutch government also is placing Groningen’s most accessible gas further out of reach. It has ordered the company to sharply curtail production at five sites in the Loppersum area, the epicenter of the quakes.
The company and various authorities have also agreed on a five-year, ?1.2 billion package to repair and reinforce homes and other buildings that have sustained damage.
The test is one that many say Groningen cannot afford to fail.
“If there is one casualty,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here,” said Daniella Blanken of the citizens group Groninger Bodem Beweging, or Groningen Earth Movement. “One casualty is going to put the region on fire.”


中譯
格洛寧根天然氣田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產地,多年來一直提供驅動荷蘭經濟的能源,而且穩定供應北歐。
然而長達半世紀的開採已使它的天然壓力下降,地質沉澱產生的地震變化導致地震更頻繁,去年超過120次,今年至少已有40次。雖然多數地震規模不大,亦未聞有人死亡或重傷,卻使建築物廣泛受損,同時危及附近的堤防,引起居民強烈不滿。
荷蘭政府已經要求負責經營的皇家荷蘭殼牌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資企業減產。這導致格洛寧根天然氣田不只引起當地人的憂慮。它的天然氣產量約占歐盟的1/3。在烏克蘭的緊張局勢造成俄國天然氣供應不確定,俄國並將能源供應焦點轉向中國大陸之際,減產可能對歐洲經濟造成尤其嚴重的衝擊。
住在格洛寧根天然氣田上的民眾正在設法應付地面所受影響。
妮安姬‧帕斯托與丈夫傑普以數年時間整修一棟已有110年歷史的農舍,然而2012年的一次地震使農舍的牆壁出現裂痕,同時使帕斯托父母在對街的住處受到嚴重的結構性破壞,迫使他們暫緩互換房屋以便更接近自家農地的計畫。
妮安姬說:「我有四個孩子。如果他們睡覺時發生地震,會怎麼樣?」
傳統開採技術在這裡造成地質問題,可能使水裂開採法的批評者更有反對的理由。有些其他地區以水裂法開採頁岩
的天然氣,曾在英國引起地震。
荷蘭政府推出三年實驗計畫,要求經營格洛寧根天然氣田的NAM公司將今年的產量降至去年的4/5,同時採取多項補救措施,包括將部分利潤轉投資於當地經濟。大約15萬人住在這片約900平方公里的天然氣田上。
天然氣田每年為荷蘭政府帶來120億歐元(約164億美元)的收入,占歲入的4%以上。估計殼牌與埃克森公司每年可平分10億美元利潤。
NAM的格洛寧根天然氣田計畫經理雅各斯說,該公司承擔地震的責任與損害修補的開銷。
不過許多居民還是認為,現狀不太可能改變。曾經入閣並擔任過格洛寧根市長的華勒吉說:「過去二、三十年間,NAM糟蹋了人們對它的信任。」
在格洛寧根天然氣田運作前50年的許多歲月,蘊藏量大到在最初開發規模外,幾乎不需再做額外鑽採。約20個生產中心散布於鄉間,靜靜運作,把天然氣源源送到全國的管線系統與國外。
後來,在1990年代初地震出現了。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2012年8月,一場至今最大的芮氏規模3.6地震嚇壞當地居民,同時造成廣泛損壞。
洛普桑市長羅登柏格曾經協調民眾督促荷蘭政府與NAM公司採取行動。他說:「當時,整個區域驚覺本地區面臨的真實威脅。」
天然氣鎖在地底深處的多孔沙岩內。天然氣流到地面時,岩石有如受到擠壓的海綿般收縮。
在格洛寧根地區的部分地方,這種收縮導致原已因為許多運河吸水而形成的低海拔地帶下沉,最多達35公分。NAM挹注重資興建新的抽水站。
NAM的生產上限已降為每年425億立方公尺,但仍高於俄國最近同意供應中國大陸的380億立方公尺。
荷蘭政府正在使格洛寧根最容易取得的天然氣更難以取得,要求在地震震央洛普桑地區的五個地點大幅減產。
該公司與各有關當局已決定以五年時間投入12億歐元,整修並強化在地震中受損的民宅與其他建築。
許多人表示,格洛寧根非通過這個考驗不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公民團體「格洛寧根地球運動」的布蘭肯說:「只要有一人死傷,一切就會完全不同。一人死傷就會使整個區域變成一片火海。」


原來就算是貼近海平面的荷蘭也有可能會發生地震,但卻是人為引起的地震,這樣下去地球的災難或多或少有許多就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呢!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苦勞網】友達廢水改排案/環署撤許可展延 桃縣怒竹縣喜

轉載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301
原文為自由時報報導
友達廢水改排案/環署撤許可展延 桃縣怒竹縣喜
〔記者劉力仁、黃美珠、邱奕統、沈繼昌、李宇欣、林毅璋/綜合報導〕友達公司廢水改排案,環保署前天撤銷桃園縣政府核發友達排放霄裡溪許可展延之行政處分,友達的排放許可證將於本月三十日失效,桃園縣政府必須另覓適當河川供友達排放。 桃縣府無法接受 將提訴願 桃園縣長吳志揚昨天表示,無法接受。他指,這是環保署居於民粹做出的決定,縣府將提訴願;環保署水保處長許永興表示,會尊重最後的訴願結果。 桃園縣環保局昨發布新聞強調,縣府在上月二十四日同意友達許可證展延一年,環保署一直說霄裡溪新竹段的水質無論飲用、灌溉都符合標準。既然如此,不懂環保署為何撤銷縣府的展延許可。環保署此舉不利政府招商,激化桃園、新竹兩縣爭議。 取水口北移 竹縣長批經部沒溝通 新竹縣長邱鏡淳昨晚則氣呼呼直罵「豈有此理」、「欺人太甚」﹗因為昨天下班後他同時接獲兩份公文,令他一喜一怒,喜的是環保署已依法撤銷桃園縣違法展延友達排放許可證的申請;但經濟部卻核准變更自來水公司新埔三號取水口北移,讓霄裡溪不再是新埔鎮民飲水水源。 他痛罵經濟部事先完全沒有任何溝通,質疑經濟部此舉是想讓華映、友達兩家私人企業的廢水排放問題就地合法,不排除發動抗爭,帶鄉親到監察院告狀! 經濟部工業局官員解釋,原在鳳山溪和霄裡溪交會處下游的三號取水口,已遭工業污染多年,早就換用這個較上游的臨時取水口,工業局的決定只是「維持現狀」,並非新措施。 友達、華映廢水排放流水經新竹縣霄裡溪超過十年,引發新竹縣民激烈反彈。九十八年環保署環評委員會通過改排桃園縣適當溪流,換桃園縣民極力反對,兩縣市爆發毒廢水大戰;去年九月,上千名新竹縣新埔鎮民至環保署前抗議,要求環保署依法行政。 廢水排放問題 兩縣市爆發大戰 友達去年四月依環保署環評決議,向桃園縣政府申請變更承受水體至老街溪,但桃園縣政府延宕未定。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許永興表示,環保署多次協調無解,三月十五日撤銷桃園縣政府展延友達公司排放許可證。 許永興表示,為確保新竹縣境霄裡溪水體利用及水質安全,環保署增訂光電業放流水標準,完成霄裡溪沿岸二十二戶民眾自來水裝設,目前都符合飲用水及灌溉水水質。 友達光電新竹管理中心表示,友達龍潭廠廢水案均依政府機關要求、依法執行,友達相信政府智慧,能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保障合法投資廠商可以永續經營。
評:就只是在踢皮球啊!根本沒有解決事情。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巴西洪水肆虐 10萬人無家可歸

巴西洪水肆虐 10萬人無家可歸

88水災中,洪水無情吞噬房屋的畫面,最近在巴西出現。巴西東北部兩個州,遭到洪水肆虐,目前已知至少有44人喪生,超過600人失蹤,另外還有十萬人無家可歸。

不敵強大水流持續沖刷,一棟棟房屋瞬間解體,消失在滾滾洪流中。失去家園的民眾,相互扶持靠著一根繩索冒險逃生,但好幾次都差點被大水沖走,險象環生。

巴西東北部上星期遭到暴風雨襲擊,短短一星期就降下過去一個月的雨量,造成艾拉哥斯跟波納布可兩州災情慘重,宛如大浪襲捲而來的洪水,無堅不摧,把聯外的道路、橋樑、鐵路一一沖垮,其中人口1萬2千人的小鎮,更是整個被夷為平地,找不到一棟完整的房子。無處落腳的居民,只能在滿是泥濘跟破傢俱的街頭遊走,等待救援。

趁著23號雨勢稍歇,巴西軍方開始出動直昇機,將一箱箱的食物、飲水跟藥物空投進災區。救難人員則利用橡皮艇跟直昇機挺進偏遠災區,搜救超過六百名下落不明的民眾。另外當局也啟動重型機械,協助清理倒塌的房屋,,並派出搜救犬, 在瓦礫中尋找生還者,以及罹難者的遺體。巴西總統盧拉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宣佈撥款5500萬美元賑災,並將前往災區視察。



(2010-06-24 11:56) 公視午間新聞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汶川特大地震

年前,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災區山河破碎、骨肉分離;兩年後,四川災區在恢復重建中崛起,正發生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以汶川特大地震兩周年為標誌,四川災後恢復重建將逐步轉向以提升災區發展能力為重點的新階段。

據估算,四川災後恢復重建需要資金1.7 萬億,僅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的重點城鎮重建就需9000 多億。四川省財政廳廳長黃錦生介紹,中央財政安排恢復重建資金2203 億元,下撥特殊黨費80億;四川各級財政通過壓縮公用經費、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增量、整合專項資金等多種辦法籌資,省級財政三年安排重建基金270 億元;此外,還接收了捐贈資金201.9 億元,由各級金融機構提供貸款3360 億元。

港澳援建項目由於監管過程及操作規定較為複雜,進程稍緩。截至目前,港、澳特區政府共援建我省202 個項目,總投資116.98 億元,其中援助資金105.5 億元;已開工援建項目105 個,完工4 個。

四川地震發生於兩年前‧引致的經濟損失是難以估計的。這兩年間中國投入重建2203 億元‧投入高額金錢‧為的重建魚米之鄉的四川。這二年間四川154.9 萬戶永久性農村居民住房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9.7%;城鎮居民住房開工25.7 萬戶,佔重建任務的98.3%,完工21.63 萬戶,佔重建任務的84.2%38 個重點城鎮恢復重建過程中,不論是即將在今年九月底建成城鎮基本框架、形成城鎮基本功能的汶川、北川、青川縣城和映秀鎮、漢旺鎮,還是已打破「夾皮溝」、「軍營式」、「火柴盒」布局的鄉鎮、村莊,都體現出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風貌和品味。(凌飛翔)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瓜地馬拉火山噴發煙灰 首都機場關閉〉(WINNIE)

地馬拉「帕卡亞火山」噴發高熱煙灰,形成一片黑色灰雲,籠罩在首都「瓜地馬拉市」上空,迫使首都國際機場關閉,附近居民撤離,有報導說,一人死亡。 

專家表示,火山灰衝上一千五百公尺高,隨後煙灰及小石塊像雨點般落在首都,地面街道上警方表示,一名地方電視台記者在採訪火山噴發新聞時,被落石擊中頭部死亡,還有舖了一層黑色砂石。

三名兒童失蹤。另外,緊急救災部門表示,已經有一千六百多人撤離,以策安全。瓜地馬拉總統已經宣佈火山四週進入緊急狀態。

「帕卡亞火山」距離首都40公里,靠近瓜地馬拉主要咖啡產區「安地瓜」,是一座活火山,但從1998年以來,幾乎沒有噴發過像下雨一般的小砂石及煙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8/1/26h4l.html (2010.5.28)



評論︰

火山又爆發了,但這次不是發生於冰島,而是瓜地馬拉的「帕卡亞火山」。這次「帕卡亞火山」爆發,政府的措施便是把國際機場關閉,並把附近居民撤離。這是必須的。

但在這次火山爆發中,仍有一人死亡。這人是一名記者,因在採訪火山噴發新聞時,被落石擊中頭死亡。 這從中可以看出政府的疏忽,瓜地馬拉總統已經宣佈火山四週進入緊急狀態,政府當局應該把當地封鎖,禁止任何人進入和採訪,雖然他是一名記者,採訪是他的工作,但我認為政府只要下達命令,那名記者也不會違反政府的命令。

雖然說天災是不能避免,但在可以避免的情況下,仍有市民死亡,那就是人為的失當。